山楂树下好时光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凉了,风从树上吹下发黄的叶片,漫过大山的所有角落。延庆山下的农家小院里,挂在山楂树树头的一串串山楂果也由青冒红,传递着秋来的消息。 在延庆下虎叫村,随处可见山楂树的景致,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丝惊喜。其中,一处农家小院因种植着一棵十几年树龄的老山楂树火了起来。眼下,已开发成为民宿的小院内,山楂树枝头一串串的山楂果在凉爽的秋风与澄澈的天空下,静静等候游客的到来。 山楂树下的风景 缘起山楂树的小院,很容易使人产生文艺的第一印象。提及山楂树,很多人会想到许多知名的文艺作品,譬如享誉世界的俄罗斯民歌《山楂树》:“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列车飞快地奔驰,车窗的灯火辉煌,山楂树下两青年在把我盼望……”再如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名作《山楂树之恋》,剧中善良的女主人公静秋,纯朴的男主人公“老三”,成了观影者心目中挥之不去的“意难平”。 在山楂小院内,前来住宿的很多年轻游客就喜欢在树下的躺椅里闭眼休息,或者点一杯山楂汁,乘着山风赏风景。小院内清净又古朴,推开一人多高的棕色木门,沿着眼前蜿蜒的石板小径向前,两旁是碧绿的草甸,桃树、李树、薄荷、绣球花高低错落。挨着院墙,最繁茂高大的就是那棵有十几年树龄的山楂树,浓荫蔽日,孕育着金秋的果实。景致虽然古朴又自然,住宿环境却相当现代化:大落地窗、长牌桌、飘窗……舒适的设计和韵味十足的乡间景致自然结合,在这里留宿过的游客无不说好:“在城里住惯了再来这里住一住,感觉太好了。特别是这棵山楂树,让人有一种回到小时候在奶奶家玩儿的错觉。” 正是因为这种设计风格和来自顾客的好口碑,让山楂小院保持着热度,从没有淡季无客的烦恼。 山楂小院是下虎叫村民宿现状的典型代表。凭借着村里处处可见的山楂树,大山里的村庄不但成功“出圈”,并且成了很多城里游客周末或是假期“打卡”光顾的旅游名地,一辆辆私家车顺着曲曲折折的山路开进村庄,一群群游客穿梭于村庄与田野之间。眼前之景,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穷得叮当响。 下虎叫村,地处偏远,距离延庆城区足有一个小时车程。受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限制,长期以来,村里一直没有什么产业,玉米、谷子、余亩山杏以及少量的蜂蜜,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年,延庆区农委等部门引入外来资本,为下虎叫村发展寻找机遇。天蓝草香、青山绿茵、风貌古朴、老乡淳厚,一到这里,民宿企业主就被吸引了。从村民们手中租来闲置的老屋子,风貌修旧如旧,屋内进行了现代化设计。这样的模式不但让常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村民惊叹,也让城里来的游客感到耳目一新。 足不出村工资到手 山楂小院“新鲜出炉”时,名气还不算大,前来“尝鲜”的游客数量有限。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下虎叫村开始下大力气改善村里的环境,拆除零乱的违建,清理乱涂、乱写、乱张贴等有碍村容的现象,并增加许多绿化景观。经过一番整治,村庄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村庄与山楂小院形成呼应,田园风格的设计和环境质量积攒的口碑,让小山村终于有了“流量”。城里的游客纷至沓来,到因树成名的下虎叫村“尝鲜”。客流量上来了,村民的生活跟着红火起来。今年57岁的张玉萍,曾经是低收入农户,家里全靠12亩地和老伴儿在外打工过活,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也就近万元。“山楂小院”正式开门营业后,张玉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顺利成为一名小院管家。按照合同上的约定,张玉萍的工作就是每天打扫卫生、整理客房、迎接客人等。山里人都性格老实、手脚勤快,张玉萍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每天充实而忙碌。做小院管家,每月都能有多元的工资。看着妻子有了不错的工作,工资也不少,老伴儿也到小院儿应聘当了维修工,每个月工资比她还多一千元,这么算下来,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比之前一年的收入都多。最重要的是,老两口儿不用出村,就能有这么多收入。“这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是一个挺大的好处啊!”她感叹道。如今,全村已有12个“山楂小院”,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并带动20余位村民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比例近50%。 山货走俏价格翻倍 “居在山间田园”只是下虎叫村做的第一篇民宿产业文章,依着乡土风情、青山绿水、精品民宿,原汁原味的山货也着实火起来,特别是原来随处可见、村民不觉得稀奇的山楂,也成了城里客人们的心头好,卖出了高端价格。村口20多平方米的砖瓦小房子,挂牌“乡土小卖店”,货架上,山楂汁、山楂食品、五谷杂粮、花生核桃等琳琅满目,原生态的色泽、泥土的芬芳、大地色的小布袋包装,吸引游客情不自禁“买买买”。 “像这山楂汁,用的都是村民们自家院子、地里种的山楂树结的果儿,不打农药、健康绿色,磨成山楂汁,口感细腻好喝,特别受欢迎。”村民时连山介绍。 山货都从村民手中回收而来,并按份给大家分红。原来,为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下虎叫村还搞起了乡村旅游合作社。这些山货杂粮,就是合作社的点子。最让合作社社长张有旺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初动员村民种植有机小米的时候,那时,合作社打算抓住市场上有机、绿色农作物盛行的机会,大力倡导和发动村民们种植有机小米,让有机农作物搭上精品民宿的“顺风车”,使村民走上红火致富路。但因为村民们长期种植玉米,一听这次是种植小米,心里寻思“不还是种庄稼吗”,又怕有机小米没市场,折了本,因此面对合作社的发动,头摇得像拨浪鼓。 面对村民的疑惑,张有旺和来自延庆区种植中心的“第一书记”程宝林为村民做思想工作,向村民介绍种植有机小米的优势,打消村民顾虑,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帮助他们种植。没想到小米成熟的第一年,就让敢于“吃螃蟹”的村民尝到了甜头。“这种小米收成好,品质高,熬出来的小米粥口感特别好!来玩的游客都会买一些带回去。”种植了有机小米的村民如是说道。 让村民看得见收入,就等于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后来,下虎叫村的有机小米种植面积增长到余亩,平均亩产值也从种植玉米时的元增长到元。现在,村民种植的小米除了自留部分外,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售卖。村民除了赚卖小米的钱,还有合作社销售小米的分红,等于一份小米,赚两份钱。“这种有机小米行情越好,给我们分的钱就会一年比一年多。老百姓嘛,就是怎么把日子过好怎么来。”拿到分红的村民王书文高兴地说。 如今,通过两项产业抱团发展,下虎叫村的旅游业、种植业蓬勃发展,村民们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在青山绿水间铆足了劲儿奔向更加红火的好日子。 摄影/李志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a.com/mycd/5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山楂鉴别细解详细专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