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中的三岔村由贫困村一举成为脱贫
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01:30 点击查看视频 6月25日上午,南部山区飘起濛濛细雨,山坳中的三岔村被一团如纱般的雾气笼罩着,若隐若现。 快到村口,远远看见几位老人抬头张望着,他们知道记者要来,早早就出门等着,花白的头发蒙上了一层水珠。“我可要好好给你说说这条路”其中一位老人叫李文新,今年79岁,她一手抓着记者的胳膊,一手上下比划着,迫不及待要诉说的情绪跃然脸上。“20多岁嫁过来,走了50多年的泥巴路,现在终于不用一踩一脚泥了,孩子的车也能开进来了,小孙子也愿意回来了,我种的山楂也能运出去了……。”她一停不停,一股脑地要把脚下这条柏油马路的好全都“倒”出来。 记者看到,这是一条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柏油路,笔直、平坦,长度一眼便可望得到头,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干净。而与其相交的一条泥土路,弯曲、坎坷,被雨水浸湿后,一脚踩下去,便是一个泥水坑。两条路一直一弯、一平一坎、一净一泥,挨在一起,对比十分鲜明。 一条是老路,一条是新路,虽都不长,但却是进入7个自然村的入口,是村民、车辆进出必经之路。“泥巴路一年四季都被水泡着,夏秋是雨水、污水,春冬就结冰,车根本开不进来,冬天经常有人摔跤。”李文新说。“柳埠街道三岔村作为南部山区标准的山坡村,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通公交车,进出村子的道路狭窄、弯道较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制约村民的出行及生产发展。为彻底改变周围7个自然村出行的历史性难题,我们‘另辟蹊径’,截弯取直,在原来老路旁边重新铺设一条柏油路,今年3月村两委不分昼夜,经过2个月的努力,5月底竣工通车。这样进村就从原来的不到4米羊肠路,变成了7米多宽的双车道。”该村第一书记徐明礼说。 一条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为产业带来生机。 三岔村素有“山楂第一村”的称号,村民多以种植山楂为主,山楂种植地距离主路约一公里。以往每到收获季,由于进村的泥土路窄而弯,全国各地来收山楂的车只能停在路口,再用三轮车将山楂运出。“今年没问题了,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买货的也愿意来了,销售有保障啦!”一说到自己的山楂“生意”,李文新脸上皱纹就笑成了一朵花,产业是脱贫攻坚的一泓活水,还是村民心中的希望。 根据村民多以种植山楂为主的实际情况,在徐明礼的带领下,村里发展山楂深加工项目,建设完成吨储存冷库、加工车间及办公室2间,并购进山楂切片机、大型烘干机,每年帮助村民销售加工10余万斤山楂,加上地面光伏发电项目,村内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户均收入突破元,村集体由过去的零收入提升至年收入11余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并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让昔日的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脱贫攻坚的“明星村”。 记者手记: 脱贫不是终点要往乡村振兴大路上“奔” 今年3月,三岔村在市城管局帮扶下已全面超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采访中,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道路“变身”带给村民的欢欣鼓舞,也能够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奔小康的迫切之情。 采访快结束时,恰好遇到有人到村里考察民宿产业,徐明礼乐了:“这里四面环山,生态环境极佳,村风民风也好,下一步想发展民宿产业,这符合南部山区生态保护的整体规划,也能让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脱贫不是终点,我们得往乡村振兴的道路奔!”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a.com/mysz/10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切片机的介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