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密云故事的第一篇文章

密云故事专注于密云这片大地上的普通人、平凡事

原创、真实,告诉您一个多彩多姿的密云

发生在密云北庄镇的山楂树之恋

“山里花开山外香,山里寒舍远名扬。饮水思源觉水甜,保水护水利长远,企业发展有利咱……”“殷总开发创品牌,山里寒舍名在外。高端旅游引凤来,金龙视察笑颜开。”这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出自一位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表述的正是他近五年带领村民发展新民宿的心声,看到山村旧貌换新颜,他发自内心地笑了,回忆起接待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蔡奇视察时市领导对他的嘱托,他的眼中透着坚定,而话还要从年的第一场雪后,发生的“山楂树之恋”说起……

高书记(左一)在接待调研人员

这里是位于密云东部雾灵山脉大山深处北庄镇的一个叫干峪沟的小山村。如果不是有镇里的工作人员带领,也许我们都不会相信在这九曲十八盘的大山沟里,还有如世外桃源般的这样一个所在。我们应着“正是人间四月天”的景,听着哗哗的溪水,望着山上一簇簇映山红、一片片山杏花,还有刚吐绿的灌木丛,瓦蓝瓦蓝的天空点缀着一丝白云,走进了这诗画般的世界,建在干峪沟村的“山里寒舍”。

干峪沟村口的“山里寒舍”标识

沿着原木做的大门往里走,“山楂树之恋”的主角之一,干峪沟村的党支部书记高云宇已经一路小跑地迎了出来。看着有些瘦弱黝黑的高书记,戴顶鸭舌帽,身穿粗布外衣,由内到外散发着山里人的朴实劲。说起现在名声远播的“山里寒舍”的由来,他一下子把话匣子拉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山里寒舍的街道

山里寒舍院外一瞥

那时候,全村人守着一万两千多亩荒山,多亩散落在半山腰的耕地,为给村里人谋个营生,他带着村民代表四处勘查,从兴隆到承德,考虑到地理环境,决定栽种山楂树,几年间多亩山楂树开始结果,可大规模的种植遭遇了连年山楂售价走低,没办法,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有的搬走了,留下了老房子。只有到山楂成熟时,村民们才会回来捡熟透了的“落地果”,价钱就更是由买家说了算。看着满山的山楂树,高云宇不知怎么向村民交代,他又四处奔走,从兴隆学来了建地窖保鲜,卖错季果。可山楂不像苹果、红肖梨这样的水果市场需求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年前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不再管理果树,望着即将荒废的山楂林,高云宇急的睡不着觉。但是,这些都是自己和村民的心血,不管咋困难他都坚持挺了下来。

山里寒舍的卧室

年底,事情突然来了转机,时任北庄镇长的张红娟看到他家的山楂还没卖出去,就征询当时来北庄镇投资的殷文欢要不要买点原生态的山楂带走?说来也巧,当殷文欢踏入干峪沟村的哪一瞬,沿途看到众多闲置的院落,了解到整个村子只有30多户,70多口人,而且常住人口只有60多岁以上的十几位留守老人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四个字“山里寒舍”。就这样,经过几轮协商,高云宇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愉快地和殷总签了20年的租约,包括院落、林木、耕地打包出租给开发合作伙伴,每年1月10日,村民们都会如期领到2至3万不等的租金,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租金年付而不是一次性给付,一方面让老百姓花钱细水长流,避免一次性获得几十万后去挥霍,另一方面也减轻了企业的经济压力,这也是双赢。”高云宇介绍说。

由红果窖改造而成的西餐厅外景

如今,山里寒舍已经名声在外,这种村企合作、互惠共赢打造新民宿经济的模式吸引了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蔡奇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a.com/myfb/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