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味中药甘草
甘草小故事 从前,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名医别录》载:“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甘草小百科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甘草味甘性平,主入脾、肺经,兼入胃、心经。既益气补中,又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祛痰止咳、解毒。蜜炙平而偏温,补气缓急力强;生用平而偏凉,能泻火解毒。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 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3、咳嗽气喘。 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 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6、调和诸药。 2~10g。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甘草味甘,易助湿壅气,故湿盛中满不宜服用。不宜大剂量久服,易引起浮肿。 主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以内蒙伊盟的杭锦旗一带、巴盟的橙口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品质最佳。光果甘草及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甘草以外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美者为佳。具体辨别其优劣方法如下: 1、看外表:呈圆柱形,直径0.6~3.5cm。 2、看表皮:颜色为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3、看质地:质坚实而重,断面为黄白色,略显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 4、闻气味:气味,具有特殊的甜味。 甘草中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主要为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尚含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乌拉内酯及甘草皂苷等。所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等,同时含生物碱类、中心多糖、挥发性成分等。具有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甘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润肺平喘、止痛等方面。 1、用于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甘草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能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即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用于妇人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甘草与小麦、大枣配伍,方中小麦性甘凉,养心气、益心阴、解肝郁而安神除烦;甘草和中缓急,补益心脾,大枣甘温益气;三者合用,补中益气,润养心阴,养心调肝,平躁缓急。 3、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合用,缓急止痛力强,治腕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甘草食疗方1、煮水代茶饮:用适量乌梅、甘草、山楂、玫瑰花,清洗后,放入砂锅或养生壶里,加水适量,大火烧开,小火煮30分钟后,根据口味加糖后,再煮10分钟即可。能清暑热,降血脂,开胃活血,美容抗衰老。 2、甘草山楂茶:山楂、甘草适量,洗净放入养生壶或砂锅,加水适量,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加入适量冰糖,煮化后,即可取汁代茶饮。具有活血化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消食健胃的效果。 做好猪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a.com/mygx/5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远安,不仅有山楂树之恋,还有一片世外
- 下一篇文章: 长斑吃山楂,怕冷喝杜仲茶,将军肚喝冬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