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文创沙龙节日影像与中国记忆
节日影像与中国记忆 中国节日文创沙龙 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节日文创沙龙”计划在年的各个节气中与大家做主题分享,通过影像志、礼品、服装等选题,更加务实、落地的对节日现代化的表达进行探讨与交流。 第一期于庚子年冬月廿二小寒正式与大家见面,本期邀请到吴琦、朱靖江、雷建军、雎安奇、贾玥、叶君、宋颖、凌濛等知名导演学者作为嘉宾,共同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节日构成了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活动“关节”,在这里人们与自然、祖先、自身以及理性、未知对话。节日成为一个富有包容力的观察对象,提供了我们借以链接过去与未来的宝贵资源。节日是社群的动力源泉,指向行动和实践,能够展开一系列的可能性。 影像作为一种有力的干预手段,正在影响和塑造着国人的节日想象,这些形象或抽象的符号牵引着人们或是在人群中发酵,组织记忆宫殿,成为我们身体乃至社会的一部分。 主题分享 朝花夕拾——以节日影像重拾文化记忆 主讲嘉宾:吴琦 #朝花夕拾—— 以节日影像重拾文化记忆 电影导演、编剧、电视节目制作人、媒体策划。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纪录片《天时》总导演,剧情电影《柳如是》编剧,导演,纪录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摄影,电视纪录片代表作《对照记:犹在镜中》编导、摄影,电视连续剧《传奇大掌柜》出品人,清华校友合唱团纪录片《往事如歌》艺术顾问。曾任CCTV-10《人物》栏目主编,拍摄过大量人文类纪录片和多次执导央视大型现场节目,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视觉化传达。跨界舞台剧担任话剧《山楂树之恋》和《青蛇》(乌镇水剧场版)视觉导演。 “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节奏中,我们丢了什么,应该找回什么,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吴琦导演表示,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一套强大的影像思维方式和影像文化系统绵延至今。比如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视觉的依赖。比如“床前明月光,凝视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大家熟知的古诗句,镜头感、画面感极强,是古人以自己的视角和感悟在进行创作,创作者仿佛自带镜头。再比如,古人很早就利用光比声传递的速度快的原理,运用在战时信息传递中,也就是狼烟,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的烽火台就是典型的光通信系统。 古代人们对视觉的利用其实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当代人去细细品味,找到那些文化记忆里闪光的要素,用于今日的生活中去,通过影像化形成新的资源,再重新返回至文化界,是这一代电影工作者、艺术工作者、视觉创作工作者需要着重展开研究的领域。吴琦导演借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意在表达借用先祖留下来的文化脉络,运用当代技术手段和解读方式,记录当代节日影像志,传承于未来。 主题分享 《七圣庙》——一部关于福建客家宗族社会的节日影像志 主讲嘉宾:朱靖江 #《七圣庙》——一部关于福建客家宗族社会的节日影像志 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出版《田野灵光》《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在野与守望》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主持“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拍摄《七圣庙》《和光同尘》《冬牧场》等民族志纪录片。 朱靖江导演分享了《七圣庙》创作与拍摄过程,探讨节日影像志的理论、创作与文化反思。他提出,在当代中国节日影像志的建构与表述过程中,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框架、田野调查方法、学术追问与反思都不应缺位。理论研究框架需要在纷繁表象之下,厘清节日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脉络,探寻纵贯其间的整体架构,不被民俗事象遮掩了节日的核心价值。田野调查需要在节日的发生地深入参与观察,不迷信前人之定论,从现实生活中记录关键性文化细节,把握节日的动态生命力,注重本地人的实践和表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a.com/mycf/7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艾米余生很短,让爱成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