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拼音

ShānZhā

性味功效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脾经。主健脾消食,散结气,行滞血,理疮疡。

山楂之甘,宜归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产科用之,疗儿枕疼,小儿尤为要药。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冷,味酸,无毒。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

山楂气冷,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滞而成痢。山楂味酸益肝,肝能散精,则滞下行;气冷益肺,肺气通调名,则水谷分而痢止矣。

沐头者,山楂消滞能去垢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疮痒肺热也;气冷清肺,所以洗之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酸、甘,气平,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消积破结,行血开瘀。

山楂消克磨化,一切宿肉停食、血癥气块皆除。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归脾经

《本草经解》归肺、肝经

《玉楸药解》归脾、肝经

别名

山楂子

二、应用

1.用于食滞不化,肉积不消,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等证。

本品味酸而甘,微温不热,功擅助脾健胄,促进消化,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如《简便方》治食肉不消,即单用煎服;治食滞不化,常与神曲、麦芽等配伍,以增强消食化积之力;如兼见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枳壳等品以行气消滞;若因伤食而引起腹痛泄泻,可用焦山楂l0g研末,开水调服,有消食止泻之功。

2.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偏坠胀痛等证。

山楂能入血分而活血散瘀消肿。对前者,常与当归、川芎、益母草等配伍;对后者,可与小茴香、橘核等同用。此外,近年临床常以生山楂用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的治疗。

常用方

《本草经解》叶天士

山楂同矾红、川莲、红曲,消肉积。同红曲、麦芽、陈皮、白术、肉果、厚朴、砂仁,消食积。同小茴丸.治疝气。

三、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山楂:生于河岸的砂土或干燥多砂石的山坡上.栽培于东北南部、华北以至江苏一带。

野山楂:生于荒山坡、溪边、路边疏林及灌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等地。

▼点阅读原文,进行系统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chaa.com/mycd/8036.html